涨知识!看唐朝古人是如何防止科举作弊的?

发布时间:2022-05-05T14:46   浏览数:1653


  考试作弊是古往今来,最令考试组织者头疼的事情。你知道唐朝古人是如何防止科举作弊的,吗?在唐朝时期的防止作弊的方法主要查源制度和保障制度来预防假冒籍贯,以及采取搜检制度来防止带小抄进入考场。


  
  封建时代,最重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只要他们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可以进入官场,从那时起,鲤鱼跳龙门,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整个家庭。
  
  为了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历代王朝都极力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性。但总会有例外,总会有一小群人想的都是错的。因此,预防和惩罚科举考试中的作弊行为也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止考生“假冒籍贯”在唐宋和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要求考生在自己的家乡参加考试。例如,江苏的考生只能参加江苏的科举考试,而广东的考生只能参加广东的科举考试。
  
  当然,每个地方的经济、教育水平不一样,考生的综合能力也不一样。因此,一些人会去教育水平较低的地方参加科举考试,这被称为“冒名顶替”,或假冒自己的家乡,类似于今天的高考移民。
  
  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唐代主要采取了查源制度和保障制度来预防。原籍考试制度意味着考生必须在原籍参加考试。唐代不仅颁布了这一规定,而且还要求尚书省的户部进行层层考试,只有在考试正确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当然,如果他们在科举考试后被发现,他们将被取消考试和入学资格。这一制度于年由唐朝的武宗皇帝批准,这意味着考生必须在找到两名亲戚和朋友来保证他们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如果担保人被发现伪造户口,他将在3年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假户口”现象的出现,并被后人继承。
  
  二是检索检查系统,和现在一样,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需要带笔记。早在李渊当权的时候,每次有科举考试,朝廷就会派出一大群人来逐一检查应试者。《通典》中有这样的记载:自武德之日起,礼教之日,均严格设置兵士和警卫,推荐包围,搜衣、益哈,以防止假虐严。
  
  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例如,安石事变后,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这一制度被废除,甚至将四书五经等与考试有关的书籍放在考场内,允许随意阅读。换句话说,过去严格的闭卷考试变成了轻松的开卷考试。
  
  在唐代,这一制度有时被实行,然后被废除。而即使是严格执行检索系统,也只是没收了考生的笔记,考生仍然可以进入考场参加考试。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400-661-5896

电子邮箱:bjcscn@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金隅嘉华大厦C座10层

扫一扫

津ICP备19009437号-1 一款为您打造严肃的考场记录平台
Copyright © 2020 题库大全网站 版权所有